在工业生产的智能进化浪潮中,从
无序抓取到精密装配,从动态定位到柔性生产,每个环节都在呼唤更精准的 “视觉大脑”。当传统
视觉系统难以应对复杂光照、反光表面与柔性工件的挑战时,北京迁移科技有限公司以 “让工业设备看懂三维世界” 为使命,携 AI+3D
视觉引导系统破局而出,为机械臂装上 “智慧之眼”,重新定义自动化生产的精准度与自由度。
作为工业 3D 视觉领域的创新先锋,迁移科技始终秉持 “场景驱动创新” 的核心理念,深耕硬件性能与软件算法的深度融合。其核心产品 Epic Eye Pixel Mini DLP 单目结构光工业 3D 相机,以 “精小强悍” 的设计基因突破行业局限 —— 尺寸小于 iPhone 14 Pro Max,重量仅 0.86KG,却具备 0.2 秒瞬时采集速度与 ±1mm 级测量精度,搭配自主研发的 3D 视觉软件,构建起 “精准感知 - 智能解析 - 动态引导” 的全链路解决方案,让工业设备从 “盲目执行” 进阶为 “智能决策”。
在汽车零部件的精密装配现场,空调角阀的管路对接曾是困扰工程师的难题:金属表面反光导致传统视觉系统成像模糊,0.5mm 的偏差就可能引发漏氟。迁移科技的 3D
视觉引导系统凭借全新自研编码模式,精准捕捉透明与反光物体的三维轮廓,结合 AI 算法实时计算最优对接角度,引导机械臂以 ±1mm 精度完成插接。某知名车企应用后,单工位装配时间从 10 秒压缩至 5 秒,漏装率下降 95%,彻底解决了 “精密件装配靠手感” 的行业痛点。
面对白色家电生产中蒸发器、冷凝器的无序堆叠场景,传统自动化设备常因无法识别多层曲面工件而频繁停机。迁移科技的引导系统展现出强大的环境适应力:在半户外强光或车间混合光源下,通过抗环境光技术清晰重建工件点云模型,智能算法快速规划无干涉抓取路径,即使面对 10 层以上的复杂垛型,仍能保持 99.9% 的识别率与 8 秒 / 件的抓取速度。某头部家电企业引入后,多品种产线切换时间从 30 分钟缩短至 5 分钟,真正实现 “小批量、多品类” 的柔性生产。
在更严苛的工业环境中,迁移科技的技术优势愈发凸显。在铸造车间的高温粉尘环境里,其 3D 相机的 IP65 防水防尘设计与宽温工作能力,确保在焊渣飞溅、湿度饱和的工况下稳定运行;搭配抗粉尘干扰算法,精准定位锌锭、铝锭等反光铸件的边缘特征,引导机械臂完成高速拆垛,单垛处理时间较人工缩短 60%,且对铸件边缘的定位精度达 ±2mm,有效避免因抓取偏差导致的工件损伤。
迁移科技的 3D
视觉引导系统不仅是硬件的革新,更是工业智能生态的构建。其软件平台采用可视化流程界面,内置 20 + 智能算法模块,支持非专业人员通过 “拖放式” 操作完成工位标定与参数调试;开放的 API 接口无缝兼容 ABB、KUKA、FANUC 等主流机械臂品牌,实现 “即插即用” 的产线集成。从新能源汽车的电池模组分拣,到 3C 产品的微型部件贴合,该方案已赋能超 20 个细分行业,成为比亚迪、宁德时代、美的等龙头企业的 “智能产线标配”。
当工业自动化从 “规模化生产” 迈向 “个性化智造”,3D 视觉引导系统正成为破解柔性生产难题的关键钥匙。迁移科技用技术创新证明:真正的工业智能,是让设备既能 “看得清” 复杂环境,又能 “算得准” 最优路径,更能 “学得快” 多样工况。无论是毫米级的精密装配,还是吨级工件的重型搬运,其解决方案始终以 “精准、高效、可靠” 的硬实力,让每个生产环节都成为智能与工艺的完美融合。
在 “中国智造 2025” 的征程中,迁移科技正以 3D 视觉引导系统为画笔,在工业自动化的蓝图上勾勒出更精细的线条。这不仅是技术的突破,更是对 “制造精度” 的重新定义 —— 当视觉技术真正理解工业场景的每个细节,智能制造的无限可能,便从 “精准引导” 的每一次动作中悄然生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