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工业生产的精密舞台上,机械臂的每一次移动都承载着效率与精度的双重使命。当汽车焊点需要微米级定位、3C 产品部件要求零偏差贴合、重型机械构件亟待智能引导时,北京迁移科技有限公司以 “视觉定义协作精度” 的技术哲学,用 AI+3D 视觉机械臂引导系统破解复杂工况下的定位难题,让机械臂从 “重复执行者” 进化为 “智能决策者”。
作为中关村高新技术企业,迁移科技始终以 “场景化创新” 为引擎,深耕工业 3D 视觉领域。其核心产品 Epic Eye Pixel Mini DLP 单目结构光工业 3D 相机,以小于 iPhone 14 Pro Max 的紧凑机身(0.86KG 轻量化设计)与 0.2 秒瞬时采集速度,突破传统视觉设备的空间与时间限制;搭配自主研发的 3D
视觉软件,构建起 “环境感知 - 数据解析 - 路径规划 - 精准引导” 的全链路解决方案,为机械臂装上 “智能导航大脑”,重新定义工业自动化中的人机协作范式。
在
新能源汽车的电池模组生产线,电芯堆叠的位置精度直接影响电池性能。面对铝壳电芯的镜面反光表面与车间复杂光源,传统 2D
视觉系统常因成像模糊导致定位偏差。迁移科技的 3D 视觉机械臂引导系统搭载全新自研编码模式,具备强效抗环境光能力,即使在半户外强光或车间钠灯照射下,仍能以 ±1mm 级测量精度捕捉电芯边缘轮廓,结合 AI 算法实时生成最优抓取路径。某头部电池企业实测显示,其机械臂定位效率提升 50%,电芯堆叠错位率从 0.2% 降至 0.03%,为动力电池的高一致性生产提供了底层技术保障。

走进 3C 产品精密装配车间,尺寸仅几毫米的微型马达齿轮需要与轴承实现 “分子级对接”,传统示教编程难以应对工件的微小形变与位置波动。迁移科技的引导系统通过 0.1 秒快速建模,将齿轮的三维点云数据与标准模型实时比对,动态调整机械臂末端姿态,实现 ±0.5mm 级的定位精度。某知名消费电子厂商应用后,单工位装配时间从 8 秒压缩至 3 秒,产品良品率提升至 99.95%,成功破解 “小工件、大精度” 的自动化难题。
面对重型机械制造中的高温、粉尘等恶劣环境,迁移科技的技术优势更显锋芒。在
工程机械结构件焊接场景,焊渣飞溅与金属热变形导致传统视觉设备频繁故障。其 3D 相机的 IP65 防水防尘设计与宽温工作能力,确保在 120℃高温环境下稳定运行,结合抗粉尘干扰算法,精准识别待焊坡口的三维坐标,引导机械臂完成全位置焊接,某重工企业的焊缝合格率从 85% 提升至 98%,大幅减少人工补焊成本。
迁移科技的 3D 视觉机械臂引导系统不仅是硬件的革新,更是工业智能生态的构建者。其软件平台采用流程化操作界面,内置工件识别、路径规划、碰撞检测等 20 + 智能算法,即使非专业工程师也能通过可视化模块完成工位标定;开放的 API 接口兼容 ABB、KUKA、FANUC 等 90% 主流机械臂品牌,实现 “即插即用” 的产线集成。从汽车主机厂的柔性焊装线,到白色家电的多品种装配车间,该方案已服务超 500 条智能产线,成为比亚迪、美的、三一重工等行业龙头的 “标配选择”。
当机械臂引导从 “预设轨迹” 进阶到 “实时智能决策”,迁移科技用技术创新证明:工业自动化的终极目标不是替代人力,而是让机械臂更 “懂” 场景。无论是微米级的精密装配,还是吨级工件的重型搬运,其 3D 视觉解决方案始终以 “精准感知、快速响应、稳定可靠” 的硬实力,让机械臂的每一次动作都成为效率与精度的完美平衡。在 “中国智造” 向高端化迈进的征程中,迁移科技正以场景化深耕重塑工业协作的价值内涵 —— 当 3D 视觉真正读懂机械臂的 “需求”,
智能制造的无限可能,便从 “精准引导” 的每一个细节中生长开来。